「所有的經驗都不會白費」練功二十年,公衛人的科學傳播之路

/國立臺灣大學  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  楊雅棠

 

感謝收到公衛電子報的邀請,身為每天書寫的人,要提筆寫自己沒想到竟是這樣困難。

 

靠敲打鍵盤維生的我,現在在一家顯微鏡儀器商工作,擔任科普平台「顯微觀點」的編輯。主要任務是推廣顯微鏡相關的科普知識,並且籌辦顯微攝影競賽和展覽。這工作能夠得心應手,都奠基於過去所學以及工作經驗。

 

為什麼說奠基於過去的工作經驗呢?我常常笑稱「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回顧一路以來的職涯,確實曲折且跳躍;但仔細回想卻一直在「公衛」這條路上。

 

時間回溯到我的高三生涯。當時適逢SARS疫情,就像COVID-19讓許多人興起念公衛一樣,我向當時就讀公衛系大一的學姊做升學諮詢,發現公共衛生的價值與對社會的貢獻,而決定將臺大公共衛生學系填為第二志願(第一志願不免俗還是先填了當時最紅的生科系),並順利上榜。

 

進入公衛系後,對實驗室、疫情調查以及像柯南一樣尋找風險因子和關聯性的流行病學深感興趣,而選了流病組。

 

大三時上了衛生教育課程,受到丁志音老師的啟發,開始對健康傳播領域產生興趣,並在升大四的暑假進入董氏基金會實習。實習時發現做完公衛研究後,必須透過政策才能落實,因此研究所選擇申請衛生政策與管理研究所。

 

碩士畢業後因家鄉南投遭遇風災,回鄉擔任國小代課老師,同時準備衛生行政高考。考上公職後,先於健保局北區業務組擔任科員,主要負責醫療院所的健保點數稽核,之後轉調至疾管署公關室任職。

 

對我來說,到疾管署工作有點像是「圓夢」,因為可以到調查和防治傳染病的單位工作了!但這也是我轉換跑道的轉捩點。

 

公關室的業務不像其他組室依據疾病分類有淡旺季,從核發新聞稿、舉辦記者會,到舉辦論壇、議題性活動和展覽等,一整年都處於備戰狀態。

 

加上我「自帶鳳梨命」,在疾管署的兩年多,陸續爆發登革熱、MERS、狂犬病、H7N9疫情,中間經歷四次中央疫情指揮中心的成立,統統無役不與。

 

而當時社群活動興起,政府部門尚不熟悉社群經營,且在疾管署任職的多為醫藥背景出身,因此行銷策劃、新聞議題設定等工作常常外包給公關公司。為了更了解「訊息如何傳播」,於是我申請臺大新聞所,讀了第二個碩士。

 

原本半工半讀,但因為疾管署和新聞所的負擔都太重,最後決定放棄公職,專心念書。新聞所臨畢業之際也曾迷惘是否要當記者,一方面在新聞所被點燃了新聞魂,但一方面也擔心就此放棄過去公衛所學。

 

恰巧聯合報正在徵醫藥記者,決定抓住機會,走進醫藥衛生的新聞工作。

 

沒想到上線不到半年,就遇上世紀之疫--新冠肺炎。過去在公衛學習的知識以及在疾管署工作的經驗,讓我更能抓住重點,對疫情進行深入報導。另外,也有比較多相關資源和人脈可以詢問,幫助我看破許多似是而非的論點,在記者會向政府提問或寫出更精闢的社論。

 

直到疫情結束轉換到現在的崗位,從事科學傳播的工作。現在的工作看似與公衛無關,但顯微鏡觀測的對象常常是與疾病息息相關的微生物,因此在撰寫顯微鏡背後的科學家故事或是透過微觀世界帶出的科普故事,也多少多會傳達公衛相關的訊息。

 

回想過去公衛學習階段,衛生教育這堂課開啟了我對健康傳播的興趣,可惜的是當時較少相關的課程,因此兜兜轉轉又念了新聞所。鼓勵想要往健康、科學傳播發展的學弟妹,可以善用現在豐富的院內資源;此外,也可多跨系修習有興趣的課程和參加社團,探索自己的興趣外也可累積人脈,畢竟「所有的經驗都不會白費」。

 

楊雅棠,2007年公衛系、2009年衛政所畢業校友

現職:顯衛觀點編輯

顯微觀點:https://micro-point.tw/

 

>>上一篇:公衛專欄-公共衛生學院的奇異之花:來自衛生福利部的校友心聲

>>下一篇:公衛專欄-應試公衛師心得分享1--在挑戰中認識自己